金秋时节,江西婺源篁岭古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晒秋文化节。这座被誉为“中国最美乡村”的千年古村,以独特的农俗景观和非遗技艺再次成为焦点。火红的辣椒、金黄的玉米、橙黄的南瓜……层层叠叠的晒匾与黛瓦白墙的徽派建筑交相辉映,构成一幅幅绝美的秋日画卷。而今年的文化节不仅延续了传统晒秋的盛况配资专业网上配资开户,更融入了非遗技艺展示、民俗表演、摄影大赛等多元活动,吸引全国摄影爱好者蜂拥而至,用镜头定格这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。
一、篁岭晒秋:千年农俗的文化密码
篁岭的晒秋习俗源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。古村依山而建,房屋鳞次栉比,村民们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、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,既解决了潮湿山区粮食储存问题,又无意间创造了极具艺术感的农俗景观。这一习俗延续600余年,逐渐演变为篁岭的文化符号,并于2014年入选“最美中国符号”,成为乡村旅游的标杆。
晒秋的“色彩经济学”
篁岭的晒秋并非简单晾晒,而是遵循严格的时令与美学逻辑。春晒山笋、夏晒干菜、秋晒辣椒,每个季节的作物色彩与建筑形成鲜明对比:春季的青翠、夏季的墨绿、秋季的火红,四季更迭中,古村宛如一幅流动的油画。文化节期间,村民们精心布置的“晒秋作坊”成为热门打卡点,游客可亲手体验晾晒过程,感受农耕文化的智慧。
展开剩余72%二、非遗技艺亮相:传统与现代的碰撞
今年的晒秋文化节以“非遗焕新”为主题,首次将多项国家级、省级非遗项目引入古村,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。
1. 徽州三雕:木石上的千年技艺
在篁岭的“非遗工坊”,徽州木雕、砖雕、石雕传承人现场展示绝技。一块普通木材在匠人刀下逐渐幻化为花鸟虫鱼,砖雕艺人则以瓦当为画布,雕刻出寓意吉祥的纹样。游客李先生感叹:“以前只在博物馆看到非遗展品,今天能亲眼见证创作过程,才真正理解‘匠心’二字的分量。”
2. 婺源徽剧:古戏台上的声韵传奇
文化节期间,百年古戏台每日上演婺源徽剧经典剧目《惊魂记》《贵妃醉酒》。演员们身着华丽戏服,以高亢的唱腔和灵动的身段再现徽剧魅力。据悉,婺源徽剧是京剧的重要源头之一,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。
3. 甲路纸伞:油纸伞下的江南诗意
“甲路纸伞制作技艺”传承人现场演示制伞工艺:从削竹为骨、裱纸为面,到绘以山水花鸟,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。游客可定制专属纸伞,将这份非遗记忆带回家。
三、摄影爱好者的天堂:光影中的文化叙事
篁岭晒秋因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,早已成为摄影界的“网红”题材。今年文化节特别推出“晒秋光影”摄影大赛,设置万元奖金,吸引全国千余名摄影师前来创作。
1. 最佳拍摄点推荐
晒秋工坊观景台:俯瞰全村晒秋全景,晨雾与夕阳时分光线最佳。 五桂堂晒秋展示区:近距离拍摄晒匾与徽派建筑的细节,适合人像与静物结合创作。 垒心桥玻璃栈道:以高空视角捕捉晒秋与梯田的层次感,适合航拍爱好者。2. 摄影技巧分享
色彩对比:利用红辣椒与白墙的强烈反差,增强画面冲击力。 人文元素:捕捉村民晾晒、孩童嬉戏的瞬间,赋予照片故事感。 光影运用:清晨与傍晚的侧光能突出建筑轮廓,阴天则适合拍摄水墨画般的意境。四、文旅融合新模式:从“看风景”到“品文化”
篁岭晒秋文化节的成功,源于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。景区通过“非遗+旅游”“摄影+文创”等模式,将单一景观转化为复合型文化体验产品。例如:
推出晒秋主题文创产品,如辣椒造型书签、徽雕冰箱贴等; 开发非遗体验课程,游客可学习制作徽墨、歙砚; 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发起挑战赛,话题#篁岭晒秋#播放量突破2亿次。据统计,文化节开幕首周,篁岭景区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,其中摄影爱好者占比达30%,带动周边民宿、餐饮收入同比增长45%。
五、结语:一场永不落幕的文化盛宴
江西婺源篁岭晒秋文化节,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狂欢,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。当非遗技艺遇见现代旅游,当古老农俗碰撞光影艺术,篁岭用创新实践证明:传统文化完全可以焕发新的生机。这个秋天,不妨走进篁岭,用镜头记录晒秋的绚烂,用心感受非遗的厚重,让每一帧画面都成为传承的见证。
发布于:重庆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